10月12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联合主办的“乡村儿童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促进乡村儿童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主题演讲、报告发布、联合倡议、圆桌论坛等环节,围绕乡村儿童发展进行交流和分享,研讨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各界对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注。
当天,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年)》,这也是我国首份聚焦乡村儿童发展的数据调查与研究分析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一、乡村儿童发展政策的历史性进展
改革开放的前20年,儿童政策有非常大的进展。儿童教育体系日趋规范;乡村儿童事业被提上政府日程,建立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建立了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助学扶贫。
2001年至2010年间,儿童政策进展更大、更快。本世纪前10年,孩子们的生活保障得到突破,做得很扎实。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首次进入政策议程,城乡低保惠及贫困家庭儿童,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惠及全体老百姓。
2011年至2020年间,儿童发展政策提升很快。其中一个突出案例是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得到确立;同时,多项福利政策进行兜底,向分类、普惠转型升级;这10年,儿童生育政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开放二胎到鼓励三胎,多项政策纷纷出台;此外,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宏观政策框架。
最近两年,尤其是今年,《未保法》第三次修订、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家庭教育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十四五” 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等,都对儿童进行重要的倾斜,实现体系性、制度性、法规性的安排。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儿童发展政策的新特点
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个层面,乡村振兴和儿童关爱开始融为一体。从机制上,儿童福利体系和儿童关爱体系得到扎实推进。
从政策走向可以看出,乡村儿童备受关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的政策规划,乡村教师、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被纳入体制。
儿童发展事业的资金波动增长,人员队伍持续扩大。儿童福利每年的支出达到了50余亿元,有了基础性规模。我认为未来儿童福利的资金支出将不弱于城乡低保,将达到上千亿元的体量。此外,我们看到孤儿津贴逐年提高,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保障,这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学前教育阶段经费投入达到了4千余亿元,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达到2万余亿元。社会工作者方面,2019年,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数量达53.4万;2018年,儿童社会工作者数量为4.7万,工作队伍强大起来了。
乡村儿童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城乡一体化成效逐步显现。儿童方面,我们分析发现,城镇和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同频共振的发展,综合水平变化趋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从2016年以后,最近这5年来,乡村儿童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其中,福利保障水平稳定提升,社会保护水平有一些波动,但在2017年以后发展较快,由于政策调整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健康卫生城乡一体化水平稳固提升,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城乡差距日益缩小。
三、社会组织与乡村儿童事业的创新
这40年来,社会组织和乡村儿童事业的创新关联度很高。从1981年开始,社会组织在儿童领域的引领颇有成效,大家耳熟能详的不少公益慈善项目大多是儿童类项目。
如今,已进入多样化发展的阶段了。童伴妈妈、你我伙伴、女童保护、爱加餐、养育未来、慧育中国、一公斤盒子等项目分散开展。童伴妈妈项目实施6年已覆盖919个村,贵州省政府在今年的农村工作部署里明确规定,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将开展“童伴妈妈”项目列入工作一环。
四、新阶段的挑战
包括:乡村儿童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资源需求亟待制度性安排、乡村儿童主任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落后于城乡一体化要求、乡村儿童福利服务水平存在结构性短板、乡村儿童安全保护和心理健康需求更加迫切。
五、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儿童发展基本任务与远景展望
中央的宏观决策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合力行动。我们认为有5项内容要做:一是普惠性补充,积极发展心理健康、儿科医疗、学前教育、婴幼儿托育事业;二是专业化发展,构建三级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三是制度化转型,加快儿童福利与保护机构优惠,落实监护干预和家庭教育指导;四是公共化转变,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扩大服务对象、增加服务内容;五是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平台革新服务手段、工作机制和服务架构。
关于远景展望,我认为乡村儿童事业创新发展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我国乡村儿童支持体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两步走:第一阶段是2021年至2025年,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目标,提升儿童发展体系的城乡均等化水平,实现乡村儿童服务人群向全体儿童转变、乡村儿童工作队伍向专业化转变、乡村儿童福利体系向高质量转变。这一阶段,步子应该加快一些,民间应该更注意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融入到大的事业当中;第二阶段为2026年至2030年,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实现儿童发展的城乡均等化,儿童福利与保护水平更加先进,城乡儿童教育和资源更加均衡,乡村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加良好,乡村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深切。
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发展事业任重道远。我认为有“几个需要”:需要和政府有更密切的合作;需要开发中外结合的现代儿童知识体系;需要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示范;需要让充满希望的儿童事业在全国得到更有力的发展。
来源:凤凰网公益